【樓主】2013-09-16 20:43
» 《三體》其實是部歷史小說
(友情提示,《三體》的是部有趣的小說,如果沒看過原著的,不建議閱讀本文,免得被劇透。)
0、
科幻小說的閱讀快樂主要有二:第一、獲得通俗的科學知識,F(xiàn)代科學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而專業(yè)的體系,一般人對科學保持興趣,卻無法了解其細節(jié)和發(fā)展,科幻小說提供的“普通人能看懂的科學”,拉近了大眾與科學的距離,有些杰出的科幻作者甚至能對未來提供一定程度的預測,如凡爾納設想的環(huán)球旅行、潛水艇、登月計劃等。這是最正式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第二、探討極限狀態(tài)下的倫理問題。探討生活倫理、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本是小說的基本功能,但正常社會條件下討論不夠深入,而在千年一瞬的科幻世界里,科學這把放大鏡很容易把倫理命題擴展到極限,以獲得對該命題的深入理解。有些主要探討倫理問題的科幻小說,也被稱為“哲幻小說”。
《三體》屬于“科幻小說”還是“哲幻小說”,網(wǎng)上有不同的見解。本文對《三體》中的科學知識部分不評論,僅分析其倫理部分。本文認為,《三體》三部曲的倫理原型是中國歷史,其中12是近現(xiàn)代史,3是古代史。
1、
《三體1》的故事,對應的是鴉片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間的歷史,也就是“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其主題可以概括為:“落后文明遭遇先進文明”!度w1》第31節(jié)“古箏行動”結尾處的一段對話,是全書的關鍵段落:
審問者:你了解三體文明嗎?
葉文潔:不了解,我們得到的信息很有限,事實上,三體文明真實和詳細的面貌,除了伊文斯等截留三體信息的降臨派核心人員,誰都不清楚。
審問者:那你為什么對其抱有那樣的期望,認為它們能夠改造和完善人類社會呢?
葉文治:如果他們能夠跨越星際來到我們的世界,說明他們的科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shù)母叨龋粋科學如此昌明的社會,必然擁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準。
審問者:你認為這個結論,本身科學嗎?
葉文潔:……
審問者:讓我冒昧推測一下:你的父親深受你祖父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而你又深受父親的影響。
葉文治(不為人察覺地嘆息一聲):我不知道。
此即《三體1》倫理問題的核心命題:“一個科學高度昌明的社會,必然擁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準嗎?”
以上述命題為切入點,《三體1》主要概念的原型如下列映射關系所示:
《三體》 近代史
先進文明 三體星系 西方文明
落后文明 地球 中華文明
落后文明的先覺者 地球三體運動 現(xiàn)代派
先覺者中的激進派 降臨派/伊文思 全盤西化派/全盤蘇聯(lián)化派)
先覺者中的溫和派 拯救派/葉文潔 中體西用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派
所謂“地球三體運動ETO”,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現(xiàn)代派”知識分子,原文描寫為:
“地球三體叛軍被稱為精英貴族組織,成員多來自高級知識階層,也有相當一部分政界和經(jīng)濟界的精英。三體組織也曾試圖在普通民眾中發(fā)展成員,但這些努力都告失敗。對于人類的負面,普通人并沒有高級知識階層那樣全面深刻的認知;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的思想受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影響較少,對自己所屬物種本能的認同感仍占強勢地位,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背叛,在他們看來是不可想象的。但知識精英們則不同,他們中相當多的人早已站在人類之外思考問題了。人類文明,終于在自己的內部孕育出了強大的異化力量!(29節(jié))
其中,伊文思為首的ETO的“降臨派”是激進派,原文描寫為:
“這是三體叛軍最本原最純粹的一脈,主要由伊文斯物種共產主義的信奉者組成。他們對人類本性都己徹底絕望,這種絕望最初來源于現(xiàn)代文明導致的地球物種大滅絕,伊文斯就是其典型代表。后來,降臨派對人類的憎恨開始有了不同的出發(fā)點,并非只局限于環(huán)保和戰(zhàn)爭等,有些上升到了相當抽象的哲學高度。與后來人們的想象不同,這些人大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對于他們?yōu)橹⻊盏耐庑俏拿饕膊⑽幢嗟钠谕,他們的背叛只源于對人類的絕望和仇恨,麥克•伊文斯的一句話已成為降臨派的座右銘:我們不知道外星文明是什么樣子,但知道人類。”
近代史上的“降臨派”有形形色色的原型,以大家熟悉的黨史為例,三十年代的中共黨內,“降臨派”就是王明之類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主張“全盤蘇維;;在八十年代的黨內,“降臨派”就是“全盤西化派”,甚至主張“再殖民三百年”。劉慈欣筆下的“伊文思”基本是個負面人物,因為他們“對人類(中華文明)絕望和仇恨”。前引伊文思的座右銘可以大致翻譯成“我不知道美國好不好,但我知道中華文明的劣根性”,這種話現(xiàn)在也還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某些“公知”口中聽到。
葉文潔為首的“拯救派”是ETO的溫和派,原文描寫為:
“這是在三體叛軍出現(xiàn)相當長的時間后才產生的一個派別,它本質上是一個宗教團體,由三體教的教徒組成。人類之外的另一個文明,對于高級知識階層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使他們極易對其產生種種美好的幻想。對于人類這樣一個幼稚的文明,更高等的異種文明產生的吸引力幾乎是不可抗拒的。有一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鳎喝祟愇拿饕恢笔且粋孤獨行走于宇宙荒漠中的不諳世事的少年,現(xiàn)在她(他)知道了另一個異性的存在,雖然看不到他(她)的面容和身影,但知道他(她)就在遠方,對他(她)的美好想象便如同野火般蔓延。漸漸地,隨著對那個遙遠文明的想象越來越豐富,拯救派在精上對三體文明產生了宗教感情,人馬座三星成了太空中的奧林匹斯山,那是宙斯的住所,三體教由此誕生。與人類的其他宗教不同,三體教崇拜著一個真實存在的對象;與其他宗教相反,處于危難中的是主,而負有拯救責任的是信徒!
近代史上的“拯救派”也有五花八門的原型,同樣在三十年代的中共內部,“拯救派”就對應毛澤東等“根據(jù)地派”,眾所周知,毛澤東不好讀馬列,好讀《三國》和《資治通鑒》,主張“農村包圍城市”,反對蘇聯(lián)模式的“城市武裝起義”;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則是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反對全盤西化。(熟悉黨史的人應該知道,三十年代的鄧小平就已是“鄧、毛、謝、古四大毛派之首”,毛鄧的思想繼承性遠大于差異性)。這些人雖然也屬于最早接觸到“高級文明”的先覺者,但并不以毀滅“落后文明”為理想,而是試圖尋找平衡:“拯救派在對三體文明抱有宗教感情的同時,對于人類文明的態(tài)度遠沒有降臨派那樣極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能夠使主在三個太陽的半人馬座星系生存下去,避免其對太陽系的人侵,是兩全其美的理想結局。”這種平衡可以簡稱為“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現(xiàn)在也仍然是中國政治的重大主題之一。
作為“拯救派”的領袖,劉慈欣對葉文潔的評價非常微妙,大部分讀者都認同葉文潔是《三體1》實質上的一號主人公,而不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汪淼”。雖然是叛軍首領,但作者對她的評價基本是正面的。葉文潔的原型是作者熟悉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這類人物原型有三個元素構成:個人和家庭的悲劇(小說中和歷史中都是文革),對先進文明的向往(小說中是對三體,歷史中是對西方文明),勇敢的犧牲精神(小說中是和三體通訊,歷史中是向西方學習/對外開放)。劉慈欣對此感同身受,對葉文潔的塑造寄托了很強的個人感情(原因下詳)。
《三體1》的結尾,葉文潔重新登上雷達峰的一段描寫:
“葉文潔的心臟艱難地跳動著,像一根即將斷裂的琴弦,黑霧開始在她的眼前出現(xiàn),她用盡生命的最后能量堅持著,在一切都沒入永恒的黑暗之前,她想再看一次紅岸基地的日落。在西方的天際,正在云海中下沉的夕陽仿佛被融化了,太陽的血在云海和天空中彌漫開來,映現(xiàn)出一大片壯麗的血紅!
大致對應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心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葉文潔面對本文的倫理主題,也就是偵查員提問的“一個科學高度昌明的社會,必然擁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準嗎?”,回答是一聲嘆息和“我不知道”,現(xiàn)在仍然是相當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的兩難心態(tài)。
另外兩個主要配角也分析一下:
警長史強,他沒什么專業(yè)知識,不屬于“先覺者”,而是傳統(tǒng)文明中的反抗者,原型是中國反抗西方侵略的戰(zhàn)斗中的一線戰(zhàn)士。史強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對入侵的外來文明毫無畏懼,這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史強做事不拘泥教條,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這種類型的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抗戰(zhàn)題材小說(如《敵后武工隊》、《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等)很常見,化身為各種身懷絕技的“武工隊員”、“游擊隊長”。直到現(xiàn)在,某些網(wǎng)絡文化(比如“星辰大!)中,仍有這種被簡稱為TG的人物的影子。當然,在大框架下,史強類型的人物不可能當作第一主角,第一主角只能是掌握先進文化的“拯救派”毛委員們。
三體執(zhí)政官,他是“先進而不道德”的力量的領袖,原型是西方文明的首腦。全書對三體執(zhí)政官的描寫很模糊,(原因下詳),情節(jié)主要見于《三體1》第32節(jié)“監(jiān)聽員”,基本類型是一個殘忍而專制的獨裁者,這和紅色年代中政治話語下的“(美)帝國主義”是對應的。(很多年齡較小的讀者可能對那一時期的政治話語不熟悉,當時中國自稱“人民民主國家”,而美國則被斥為“專制獨裁”。)
劉慈欣給三體執(zhí)政官設計的最大的缺點,是他缺乏對落后文明的尊重,或者說是赤裸裸的蔑視:33節(jié)的結尾,三體文明發(fā)送給地球文明的一段話:
就在常偉思說完這句話的三秒鐘后,三體世界與地球叛軍之外的人類進行了第一次交流,這以后,他們就中斷了與地球三體叛軍降臨派的通訊,在所有與會者的有生之年,三體世界再也沒有發(fā)來任何信息,這時,作戰(zhàn)中心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那個信息,就像汪淼看到倒計時一樣,信息只閃現(xiàn)了不到兩秒鐘就消失了,但所有人都準確地讀出了它的內容,它只有五個字——你們是蟲子!
這是鴉片戰(zhàn)爭到建國前的整個近代史中,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基本感覺,甚至直到現(xiàn)在,也是很多中國留學生第一次出國后對外國的第一感覺。
相應的,則是全文的結尾處史強的一段話:
我只想請二位想一個問題:“是地球人與三體人的技術水平差距大呢,還是蝗蟲與咱們人的技術水平差距大?”
這個問題像一瓢冷水潑在兩名醉漢科學家頭上,他們盯著面前成堆的蝗蟲,表情漸漸凝重起來,兩人很快就明白了大史的意思!翱纯窗,這就是蟲子,它們的技術與我們的差距,遠大于我們與三體文明的差距。人類竭盡全力消滅它們,用盡各種毒劑,用飛機噴撒,引進和培養(yǎng)它們的天敵,搜尋并毀掉它們的卵,用基因因改造使它們絕育;用火燒它們,用水淹它們,每個家庭都有對付它們的滅害靈,每個辦公桌下都有像蒼蠅拍這種擊殺它們的武器……這場漫長的戰(zhàn)爭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現(xiàn)在仍然勝負未定,蟲子并沒有被滅絕,它們照樣傲行于天地之間,它們的數(shù)量也并不比人類出現(xiàn)前少。把人類看做蟲子的三體人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蟲子從來就沒有被真正戰(zhàn)勝過!
太陽被一小片黑云遮住了,在大地上投下一團移動的陰影。這不是普通的云,是剛剛到來的一大群蝗蟲,它們很快開始在附近的田野上降落,三個人沐浴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著地球生命的尊嚴。丁儀和汪淼把手中拎著的兩瓶酒徐徐灑到腳下的華北平原上,這是敬蟲子的。
在這里,作者明顯表露出落后文明對‘先進但不道德’的文明的反抗精神的贊美。反抗行動本身并未在《三體1》中展開,故事進入《三體2》。
2、
《三體2》大致相當于建國后到現(xiàn)在的中國現(xiàn)代史,情節(jié)雖然復雜,但歷史原型相當簡單:落后文明對先進文明的反抗過程。其倫理問題可以概括為:“如果確定要反抗,落后文明靠什么戰(zhàn)勝先進文明?”
《三體2》開篇即劃定了兩個文明的優(yōu)勢和劣勢。序言中有如下對話:
伊文斯(沉默良久):我明白了,主,我明白了!銈兊乃季S對外界是完全暴露的,不可能隱藏。……
字幕:計謀和偽裝是什么?
伊文斯:……
字幕:人類的交流囂官不過是一種進化的缺陷而已,是對你們大腦無法產生強思維電波的一種不得已的補償,是你們的一種生物學上的劣勢,用思維的直接顯示,當然是效率更高的高級交流方式。
伊文斯:缺陷?劣勢?不,主,您錯了,這一次,您是完完全全地錯了!
字幕:你是對的,現(xiàn)在回想那些文獻,我有些懂了。
伊文斯:我的主,你要真正弄懂人類的那些東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甚至懷疑,您最終是否有可能弄懂。
字幕:是的,真的是太復雜,我現(xiàn)在只是知道了自己以前為什么不理解你是對的。
伊文斯:我的主,您需要我們。
字幕:我害怕你們。
這是作者對兩個文明優(yōu)劣的基本設定:三體/西方有先進的科技,地球/中國有高明的謀略。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還是這樣看待西方:美國有高科技,我們有《孫子兵法》,或者更簡單點:美國技術發(fā)達,但人比較傻。這種“中華文明擅長謀略”的想法在通俗小說中很常見,如金庸《鹿鼎記》36回“韋小寶助俄羅斯公主蘇菲霞政變奪權”一回,結尾處的作者評論為:“中國立國數(shù)千年,爭奪帝皇權位、造反斫殺,經(jīng)驗之豐,舉世無與倫比。韋小寶所知者只是民間流傳的一些皮毛,卻已足以揚威異域,居然助人謀朝篡位,安邦定國!奔词巧鲜鲂膽B(tài)的典型反映。
此項設定是《三體2》劇情的基本前提,因此,全書情節(jié)大致是“落后文明利用計謀的長處,戰(zhàn)勝科技發(fā)達的先進文明”的故事!度w2》中的有些故事橋段,比如星際艦隊的覆滅,有“甲午海戰(zhàn)”的影子,細節(jié)不再一一展開,但其最內核的情節(jié),如全書題目所示,即《三體2》用了很多篇幅和概念介紹的“黑暗森林理論”(兩公理、猜疑鏈、技術爆炸等)。這個命題其實是博弈論的一個展開,類似命題在二戰(zhàn)后美蘇爭霸的歷史中曾有現(xiàn)實版,被作者替換到了中西文明對抗上。
全文的最后結局:羅輯根據(jù)自己研究的“宇宙社會學”,用“黑暗森林理論”,對三體星系進行威懾,從而實現(xiàn)了地球的安全,其原型就是當今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基本戰(zhàn)略:核威懾戰(zhàn)略。中國目前在常規(guī)武器方面仍然比西方落后,但是我們掌握了讓雙方同歸于盡的核武器,就取得了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自五十年代“兩彈一星”計劃實施成功后,這種共同毀滅的戰(zhàn)略一直是中國國家安全的基本戰(zhàn)略,并在各種場合始終直言不諱:從1957年的“中國有六億人口,核戰(zhàn)爭中國準備犧牲3億人”(毛澤東),到2008年的“我們中國人準備好西安以東的城市全部被毀,但美國人也要準備好數(shù)百個城市被我們摧毀”(朱成虎),話雖然說的夸張,但戰(zhàn)略非常清楚而有效。
回到故事里,《三體2》最后一節(jié):
我可以談談條件嗎?羅輯仰頭看著三個球體問。
你先把槍放下,然后我們可以談判。
這些字仍是在三個球體上同時顯示的,字跡發(fā)出紅色的光芒,極其醒目,羅輯看到字行在球體上沒有變形,是整齊的一行,以至于看上去既像在球體表面,又像在它們的內部,他提醒自己,這是在看高維空間在三維世界中的投影。
這不是談判,是我繼續(xù)活下去的要求,我只希望知道你們答應還是不答應。說出你的要求!
三個球體中的兩個消失了,剩下的一個顯示的字跡也不再發(fā)光,顯得黯淡陰郁:我們還是失敗在計謀上。
這是作者對《三體2》基本倫理問題的回答,結論是:“落后文明可以通過謀略的長處,補技術落后之不足,從而成功抵抗先進文明”!度w1、《三體2》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歷史部分結束,《三體3》開始對未來的展望。
3、
讀《三體》前兩部,一直有一種緊張感,“三體入侵”就像頭頂上晃來晃去的石頭,隨時會砸下來,但到了《三體3》中,緊張感消失了,故事分散成六個發(fā)生在不同時空的單元,即全文的六部,跳躍性很大。有網(wǎng)友評論《三體2》故事已經(jīng)終結,《三體3》情節(jié)松散,大結局有些多余。其實這是《三體》三部曲整體結構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三體》12主要是對近代史的回憶,歷史是唯一的,因此故事的敘事嚴謹,情節(jié)緊湊,但“救亡圖存”的歷史壓力消失之后,時間卻并未終結,中華文明還要向前發(fā)展,就出現(xiàn)了很多可能性的岔路。作者站在"當代”這個時間點上,展望中華文明的未來,因此《三體3》的基本倫理問題是:“在通過威懾取得國家安全之后,中華文明的未來是什么?”可以說,《三體3》才是真正的對未來的幻想,也是歷史性隱藏最深的一部。
我們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各位剛剛讀完歷史,先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日本侵華的百年恥辱,然后是幾代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頑強抵抗,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國家安全有了保障,近代史的百年恥辱已經(jīng)過去,讓我們展望未來,比如100年或500年之后,中華文明是個什么樣子?
可以想象,首先,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像回憶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那樣唯一,這就是《三體3》“情節(jié)松散”的原因,作者要照顧各種不同的可能。
其次,大多數(shù)人的答案里,都會有歷史的因素,但不是近代史,而是古代史,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如果一個中年人展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必然有早年生活的印記,比如幼時貧困,必然希望晚年富足;或者一個人對自己子女的未來進行規(guī)劃,必然強調自己今生最成功的一面,比如高考跳過龍門的,會鼓勵子女讀書,當年逃學下海發(fā)財?shù),則會鼓勵子女創(chuàng)業(yè)。個人如此,文明亦然,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文明的未來有多遠,取決于它的歷史有多長,歷史積淀有多么深。
《三體》三部曲的全劇情像是一張沿著時間折疊的紙,12“歷史篇”在紙的一面,3“未來篇”在紙的另一面,折痕就是“當代”這個時間點,也是歷史和未來的交界處,也可以說,《三體3》中的發(fā)生在未來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倒影。因此,《三體3》的基本倫理問題“中華文明的未來是什么?”,又可以換成等價命題:“什么是中華文明最珍貴的歷史記憶,值得我們傳之永恒?”
下面我們來看作者給出的答案,前面的劇情大體是鋪墊,表達理想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全書的最后兩章,即第六部第三、四章。
第一個珍貴記憶來自第六部第三章,程心和關一帆進入了云天明送給他們的微型宇宙:
“程心和關一帆再次進入時間真空!麄冄刂粭l石塊鋪出的小徑向前走,周圍所有復制世界中的他們也同時走動。一條小溪把小路切斷了,溪上沒有橋,但抬腿就能跳過去,這時他們才意識到這里有1G的正常重力。他們走過那幾棵樹,來到白房子前,發(fā)現(xiàn)房門關著,窗子被藍色窗簾遮掩。這一切都是嶄新的,一塵不染。它們也確實是嶄新的,時間在這里剛剛開始流動。在房子前堆放著一些簡單原始的農具,有鐵鍬、釘耙、筐子和水桶等,雖然形狀有些變異,但完全能看出它們的用途。最引人注目的是立在農具旁的一排金屬柱狀物。它們都有一人高,光滑的外殼在陽光下閃亮,每個上面都有四個金屬部件,可以看出是折合的四肢,這些金屬柱可能是關閉中的機器人!
引一段古文,做個參照::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兩者的情節(jié)甚至文字,都有驚人的相似性,關鍵詞“新世界入口”、“自然”、“田園”、“農民/機器人”,幾乎如出一轍,這是《三體3》中的第一個理想化的歷史元素:“田園牧歌式的農業(yè)文明”,作者在原文中稱之為“宇宙的田園時代”。
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個王朝的興替輪回,已經(jīng)產生一種看透歷史輪回的淡然感,《三體3》的故事已經(jīng)不再停留在《三體12》中“文明的先進和落后”的層面,而是進入一個更高的視角。模仿作者的說法,“先進和落后”只是歷史的一個維度,超越這個維度,就會獲得完全不同的視覺景象,就像三維世界的關一帆進入的四維世界后看到的那樣。因為當興亡已經(jīng)成為輪回的一部分,文明的毀滅就是小事一樁,又何必分什么先進和落后、三體和地球、西方和中國,“正如長老所說,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慢的”(第五部第一章)。文中的“歌者”文明雖然敘事上沒頭沒尾,卻毫無突兀的感覺,因為這符合中國歷史的長線邏輯。
這種超越“先進與落后”、“成功與失敗”的歷史哲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叫做“道家思想”,在道家學派看來,興盛和衰亡是必然的,因此也不再成為關注的重點,他們思考的是在忽略成敗之后,什么是文明的本質?答案就是文明最原始、最初級的東西,就像生命的繁花盛開衰敗之后,留下的一粒種子。因此道家主張“出世”,所謂返璞歸真,“桃花源”就是道家思想在文壇的代表。
小說里,“宇宙的田園時代”中,僅存的兩個地球人在做什么呢?
647號宇宙中的一年過去了。田里的小麥收獲了兩季,程心和關一帆兩次看著翠綠的麥苗慢慢變成金黃的麥浪,旁邊的菜地里也一直充盈著綠色。這個小小的莊園里有著完備的生活用品,所有的用品都沒有商標,顯然是在三體世界制造的,但在外形上與人類的產品完全一樣,沒有任何異域特征。程心和關一帆有時到田里與機器人一起干農活,有時則在小宇宙中散步。散步時只需要一直走下去,只要不注意自己上次留下的腳印,就有穿過無窮無盡的小世界的感覺。
中華文明的根是農業(yè)文明,因此田園時代的宇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農業(yè),放棄了復雜的工業(yè)技術,只保留最基本的需求,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種子。
除了種田,多余的時間做什么呢?
但他們更多的時間是花在電腦前。在小宇宙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夠激活一個終端窗口,但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的電腦主機在哪里。電腦中有大量地球人類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大部分是廣播紀元之前的,顯然是三體世界收集的人類世界的信息,遍及科學和人文的所有領域,但更多的信息是三體文字的,數(shù)量巨大,浩如煙海,這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
連同前面一段,“田園時代”的小宇宙生活可以用一副對聯(lián)(尤其是下聯(lián))形容:“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道家的“出世”和“反技術”是有選擇的,文明的根基不能放棄。古代中國是一種文明,而不僅僅是個農夫的國度,我們有熱愛知識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四大發(fā)明的一半是關于讀書的技術(造紙術、印刷術),不是嗎?
再插播一個細節(jié),怎么讀書呢?
在電腦中找不到把三體文字翻譯成人類文字的軟件,于是他們開始學習三體文字,智子成了他們的老師。但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極其困難,原因在于三體文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與人類的表音文字不同,與語言無關,直接表達含義。人類在遠古時代也出現(xiàn)過表意文字,比如一部分象形文字就是表意的,但后來消失了,人類的閱讀習慣完全變成了表音的習慣。不過,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困難只是在開始時存在,越往后越容易。他們經(jīng)過艱難的兩個月后,進步逐漸快起來。與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閱讀速度,這種文字閱讀起來比表音文字至少快十倍。
又是一個中華文明無法割舍的內核元素:表意的方塊文字。作者這里給中華文明開了一個小小的后門。
4、
但是全文并未以“田園時代”或者“漢字文化”告終,因為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雖然安靜,卻讓時間停止,只是在太多的戰(zhàn)亂中才顯得彌足珍貴,技術性的因素更不是重點。道家學說也并不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主流,作者顯然也知道這一點。微宇宙的故事結束后,全文的大結局的第六部第四章則是另一個故事:“程心相應“清零者”的號召,將小宇宙的物質返還大宇宙”。
這是《三體3》中程心第三次重要的選擇,前兩次分別是:1、擔任執(zhí)劍人,在三體打擊來襲的時候,選擇放棄威懾計劃。2、維德研究光速飛船,不惜掀起一場星環(huán)城的叛亂,作為星環(huán)城的最終決策人,選擇放棄叛亂,也因此放棄了光速飛船計劃,(并導致維德被處死)!度w3》故事枝節(jié)雖多,三次選擇是最主要的框架。
故事中,第一次選擇讓地球差點被三體消滅,第二次選擇讓人類失去了寶貴的幾十年研究光速飛船的機會,除兩個人外全部被二維化,這兩個劇情都靠程心之外的力量才得以延續(xù)故事,她的第三次選擇的成功與否,故事沒有明示,但也只能說成敗的幾率各半。問題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程心進行失敗的選擇,想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倫理取向?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程心的選擇是失敗的,是因為使用了一把稱為“功利”的尺來衡量,成為善,敗為惡——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挫折感,使得中國人的價值標尺向“功利”方向嚴重偏移,對“道德”則感到隔膜,對程心的選擇也不甚理解,甚至有人說“‘程心’就是個‘成心搗亂’的”。但劉慈欣的眼光顯然更高一些。全文的最后,他拋開歷史的急功近利,把中華文明最值得我們珍惜、因該永遠傳之子孫的基本文明元素,定格在“我們的傳統(tǒng)道德原則”上。這種道德原則或與“田園夢”并稱,韋伯謂之曰“儒家和道家”。
那么什么是“儒家倫理”或“傳統(tǒng)道德原則”?
這可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即使不受西學影響的古代,儒家自身對其最高道德原則的表述也不是一句話的事。我們還是從程心的三次選擇入手進行歸納,問題是:“如果將程心的三個選擇歸納成一個共同的道德原則并用簡潔的文字表達,應該是什么”?
我曾在前幾天用狀態(tài)提出過這個問題,回答五花八門,甚至對程心持負面評價比正面評價還要多,(和功利主義價值尺度是對應的)。大家的回答歸納起來,總體上正是儒家倫理的核心詞,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
“仁”。
“仁”的概念對中國人的思維影響的如此深遠,以至于即使是負面評價,不少人也在使用這個概念,只是加了個負面定語“婦人之仁”,(或“圣母心”)。
“仁”是《論語》中孔子提出的概念,共出現(xiàn)過六十幾處,內容深刻而復雜,大致可以對應現(xiàn)代倫理學中的三個概念:“愛/博愛/平等”、“責任/犧牲/守法”、“權利/自由”。不過用現(xiàn)代倫理學概念分析儒家思想,頗有些表達不周,我還是喜歡用《論語》中的原文分析程心的三次選擇:
“第一次選擇”放棄威懾計劃,是因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程心以推己及人的平等之心理解三體文明,相信三體文明也是善良的,寧可冒著自己文明毀滅的危險,也不愿意讓三體毀滅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次選擇”星環(huán)城投降,是因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和“不好犯上作亂者,……其為仁之本與!”,出自《論語•學而》。仁者不好犯上作亂,愿意遵守法律,光速飛船是讓極少數(shù)人逃生的東西,已經(jīng)為法律所禁止,因此程心寧可選擇和大家同死,也不愿一個人違反法律而獨生。(作為對立面,維德則是典型的功利主義代表,很多信奉功利主義的三體讀者也喜歡討論如果維德成功了會怎樣,這個問題其實挺復雜的,不展開。)
“第三次選擇”回歸大宇宙,則是因為“仁者愛人”,出自《論語•顏淵》。大宇宙面臨質量虧損的危險,程心還是選擇犧牲自己的小宇宙,幫助大宇宙重新回到樂園。
《三體》三部曲中,絕大多數(shù)故事都是黑暗的,一片叢林之中弱肉強食的景象,功利和競爭是時代的主題,道德和仁義則被壓制在角落,前面分析過,這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投影。但到了全書的結尾處,“功利”的烏云終于散去,“道德”的光芒如清水般撒落人間,陽光照亮了黑暗森林,作者終于將中華文明最內核的元素亮了出來:程心前兩次選擇的失敗,正襯托出第三次選擇的偉大——劉慈欣對《三體3》中的基本倫理問題的回答是:“對“愛”的渴望、對“責任”的堅守,對“自由”的向往,才是中華文明最珍貴的歷史記憶,值得我們傳之永恒”。
因此,“程心”不是“成心搗亂的”,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是為孔子的自謂,同樣是出自《論語•憲問》。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0:44
引用請注明出處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0:55
這論斷好像之前見過。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0:55
這文就是典型的刻意解讀,強行附和自己的觀點。達到標新立異的目的。。。。。就和中學語文一樣。作者都沒想到這都被教材挖掘了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0:57
大劉都沒想這么多。
傻逼評論家的東西,看起來一套一套的,其實大部分就是手淫罷了。連意淫都算不上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0
感覺過度解讀了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2
既然大劉推崇道家,那么老子說圣人不仁,這個程心顯然不是圣人,但邏輯看起來也不像,更不用說維德了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5
好長。沒仔細看。
高度發(fā)達的文明跟更好的道德沒有因果聯(lián)系吧。而且也許人家的道德標準就是誰狠誰道德高。
其他沒看先不評論。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5
牽強附會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6
Reply Post by 哇靠不會吧啊 (2013-09-16 20:55):
這文就是典型的刻意解讀,強行附和自己的觀點。達到標新立異的目的。。。。。就和中學語文一樣。作者都沒想到這都被教材挖掘了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27
大劉好像說過三體文明映射日本了。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30
過度解讀以及惡意解讀
文字獄就是這么來的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31
看邏輯思維的時候,羅振宇推薦過這部小說,有時間看看去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36
這是翟文喆的人人帖子, <赫敏為什么不能嫁給哈利>也是他寫的 ,大學老師.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38
三體2小說可以設定對面是不懂謀略的SB,但要現(xiàn)實里國家元首真信什么“可以通過謀略”來戰(zhàn)勝比自己先進的國家,那只能是自以為是的傲慢。其結局,只能和三體3里的太陽系一個下場。
現(xiàn)實世界里一度落后的我們,和三體2以及3里人類文明的真正活路,無它,敢于承受犧牲的勇氣,堅定前行的精神。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41
Reply Post by windyoyo (2013-09-16 21:25):
好長。沒仔細看。
高度發(fā)達的文明跟更好的道德沒有因果聯(lián)系吧。而且也許人家的道德標準就是誰狠誰道德高。
其他沒看先不評論。
只有最強大的人才有資格談論愛與和平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44
深度挖掘的文章嗎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49
我只是感興趣地球和三體文明都是大部分被毀,只留下幾艘飛船的幸存者。后來者兩個文明怎么樣了?三體和地球幸存者融合了?
在藍星附近三體第二艦隊是和什么勢力發(fā)生戰(zhàn)爭的?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1:55
幸虧大劉沒瘋也沒死
不然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網(wǎng)友評論2013-09-16 22:26
好長。。。收藏了
下一頁(2)
LOL羅輯思維全國人大代表真三搞笑視頻柳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