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書紀年》和太史公關(guān)于三代圣王的記載那個更準確?
關(guān)于《紀年》是西晉的盜墓賊在戰(zhàn)國時期魏王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里面有些關(guān)于上古時期的記載跟史記大相徑庭。按竹書里面說法,那時候彬彬有禮的禪讓而是血淋淋的宮廷斗爭的......
網(wǎng)友評論2014-01-25 15:28
史書方面不能只看一家的說法
要從多方面的資料去看
是人寫的,就肯定有個人傾向因素在里面
司馬遷也不例外
網(wǎng)友評論2014-01-25 15:29
這個問題很高深的
民國一堆史學家都在爭辯這個問題
考證出大禹其實是個蟲子都出來了。
你百度下,顧頡剛和他同時代的史學家
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他們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顧頡剛發(fā)表《與錢玄同論古史書》 ,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問世,標志著該派的正式形成。以后,《古史辨》又持續(xù)出到七冊,當時有不少知名學者參與了這項活動,在學術(shù)界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傳統(tǒng)所謂的“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構(gòu)成的中國古史系統(tǒng)。其中,顧頡剛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他著重地考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源頭,認為:“時代愈后,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雖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據(jù)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統(tǒng)“地域向來一統(tǒng)”、“古史為黃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參見《古史辨》第一冊)。
網(wǎng)友評論2014-01-25 15:33